风暴通常在看似平静的时候酝酿。交易所大厅里,屏幕被阿里巴巴的K线拉出一道锋利的抛物线,几位分析师低头狂点计算器,一旁的咖啡还没凉下来,手机却先收到了大摩的推送更新:——“阿里已成中国最佳AI赋能者。”有人嘬着咖啡,冷笑,“又来鼓劲儿了?”但目光不自觉投向角落,那张挂着 “阿里云” logo 的展板显得比往日更亮了一些。
假如你正是那位穿西装、敲键盘的基金经理,面对这则消息,你会怎么做?调高仓位,把筹码扔进AI这台巨兽,期待阿里巴巴骑在浪头上,一路狂欢?还是回头看看财务报表,“AI赋能”这顶皇冠下,是不是藏着几口烂账和无声的支出?如果这世界真的能被一个“赋能”二字拯救,黑天鹅就不会在每年财报季按时敲门了。
还是先来厘清下底层逻辑。摩根士丹利的核心结论,无非是“看好阿里在AI驱动下的云业务增长”,并以此上调目标价。这背后强调的是证据,而非情绪。阿里云业务第一财季26%的同比增速,听起来不算炸裂,但在这个经济周期里已属难能可贵。更难得的是,AI收入贡献已超过20%。在国内云服务玩家中,能把AI相关收入做到这个体量,也确实可以收获一顶“赋能者”帽子。至于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本地同行恐怕还在憋大招,阿里云倒先卷出了一身伤疤和勋章。
但我对数字总是有些天然警惕。增长=安全?未必。市值的续命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与大模型包装,好喝得像无糖可乐,但喝多了依旧会胸闷。摩根士丹利的乐观,站在了长期投资的逻辑上。短线浮亏,那是周期的烦恼,AI大潮里手上缺点痛苦资产,反倒像进错片场的配角。但他们也不是盲目乐观,报告里把即时电商巨额投资和扩大亏损摆上明面,只是话说得云淡风轻,仿佛公交车抛锚只是路边多放了副轮胎。
如果说阿里云是AI浪潮里的冲锋营,电商则是拉跨的后勤部队。投资110亿换来1.2亿单的日峰值,看起来很热闹,但剥开一层,亏损扩大到350亿,多少有点“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惨烈。美团1.5亿单的身影在前,不是模糊的背影,是实打实的竞争压力。这场即时电商的“烧钱游戏”,阿里还没看到终点旗。投入从500亿调到800亿,无人怀疑其赌注之大,只是利弊短长,没人真敢打包票。先亏到谷底,再仰望盈利的曙光,本就是云产业链玩家的悲剧性宿命。
但摩根士丹利没忘了投点鸡汤:阿里管理层承诺,未来几个月将单位经济效益(UE)亏损减半,2028年希望看到一万亿GMV。彷佛讲完一个悲壮故事后,还要播上一段正能量合奏。只是,承诺总是比清零目标容易,字面上的“KPI”写得很美,现实里的账单却多数时候只能当避雷针看待。
在这些明暗交织的财务报表里,风险与可控,一直是一对暧昧的舞伴。外人习惯高看阿里的运营效率和技术积淀,却往往低估市场周期的无情。投资就是一场广义的AI算法——我们输入信息、噪音、情绪和决断,最终产出一组皱巴巴的利润数字,其间的黑天鹅、灰犀牛,都在统计概率之外踱步。“中国最佳AI赋能者”这句话带着半斤米其林的预期溢价,但资本本身就喜欢掏空未来的大词,一边唱戏一边走钢丝。大摩的美股目标价从150美元提高到165美元,这个增幅,够一些散户下半年的红利添几碗饺子。但大摩没说的,是短期亏损还是可能持续扩散,还是会在AI腾飞的那一刻自然消解?
我见过一些AI概念股的财务模型,曾经盛极一时的成长故事,最后都淹没在成本、磨损、停业整顿的铁账本里。“赋能”这俩字,如果能兑成带息本票,满大街都是市场首富。云业务的增速、AI收入的爆发、管理层的对赌承诺,一层层堆出行业新高峰。可市场的底色,充满幽默的悖论:成长型企业最怕的,不是亏损,而是没人敢再亏;科技蓝筹最怕的,不是假想敌,而是客户问:“你这AI算力,我真的用得上吗?”
所以,我对“大摩力挺阿里”这事的看法,既不爆炒,也不冷处理。它是一场概率游戏,一道命题作文,一抹还未干透、可能补色的油画。AI能为传统巨头带来新活力,这大势无可置疑。但战略投入一脚踩空,天使投资和割肉结账,不过是同一栋小楼上下两层。资本市场喜欢讲未来主义,却也不会忘了草根会计里的“现金流亏损”。
正如司法解剖最爱问一句“死因不明”,短期巨亏、长期乐观的剧本,已经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反复上演。阿里这次是幸运儿,还是别人的影子?只待一季季财报、市场情绪和AI需求去解答。
毕竟,在有些风口中,飞得再高的猪,也不是每次都能安全着陆。你会怎么下注,或者,你敢下注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盛康配资-线上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具体流程-高杠杆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