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长三角餐饮江湖就被小龙虾横扫。经历20多年市场考验,小龙虾的消费场景从街头小吃延伸到餐馆,再登陆大饭店、星级酒店。今年,在“苏超”的带动下,小龙虾的消费场景再度被扩展,成为观赛夜市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南京、淮安两座小龙虾之城刚好都有“苏超”比赛,在赛场外的无数个“第二现场”,“喝啤酒、吃小龙虾”,成了看球“标配”。南京队对战苏州队的前一天,南京夫子庙附近一家网红小龙虾餐厅的老板娘专门去买了台100英寸电视大屏,放在餐厅进门处的院子里,让客人能一边剥虾、一边看比赛直播,当天餐厅备了1000斤小龙虾,在打烊之前,全部卖光。
有了小龙虾,江苏各城市以“苏超”为契机推动夜经济时,就有了具象的载体,“观赛+美食”这一夜间消费模式被全面激活。南京文旅频道在宣传夜南京时,打出了南京有“38种龙虾烧法”的宣传语。
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那么,在过去数十年间,小龙虾是怎样征服长三角食客的?长三角小龙虾第一城的名号该颁给谁?记者日前走访调查了苏浙沪皖最有资格参赛的四座城市——南京、淮安、合肥、蚌埠,试图找出一些答案。
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边的龙虾节现场 李欣欣摄
当小龙虾遇到“苏超”
7月5日当晚,与南京奥体中心仅隔一条马路的银杏里艺术街区里,一场啤酒龙虾美食节将赛场内的火热气氛延伸到了场外。在街区大道两侧,小龙虾摊位香气四溢,十三香、蒜蓉、冰镇等10余种口味济济一堂,观赛区摆放了近百张白色塑料圆桌,全场座无虚席,每张桌上几乎都堆满虾壳,形成一座座红色小山。
听着不远处赛场内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声、看着40平方米的超大屏幕直播比赛、戴着手套剥着虾壳,现场数百名观众全然沉浸在夏夜的欢乐气氛里,几乎没人再想起口袋里的手机——很显然,小龙虾独特的食用方式天然适合火热的观赛“第二现场”。
“南京是吃小龙虾非常出名的城市,到了夏天,街区至少一半的餐饮商户都会在菜单里加上小龙虾。”街区美食夜市的负责人朱晓峰介绍。
在此之前,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一张南京队对战苏州队的“第二现场”清单,7月5日当晚全市至少设有66个直播观赛的夜市,小龙虾也自然地成为各大夜市的卖点。在金鹰新街口店,商场B座4楼的大屏观赛现场,金鹰国际酒店把大厨做的冰醉、蒜泥、十三香等口味的小龙虾端到现场,以“98元三斤”的价格售卖给观赛的消费者。
盘点借力“苏超”和小龙虾的城市,不能不提到淮安。7月6日晚淮安对战常州的比赛前,淮安市商务局设计了一张宣传海报,穿着淮安队服的就是一只火红的小龙虾,海报的C位也是一大盘小龙虾。
当网友为“十三太保”挑选吉祥物时,淮安有两个“竞选者”,一个是“南船北马”的马,一个就是小龙虾。很显然,从传播效果来看,小龙虾的话题延展度、消费带动力、周边产品创新空间等,都更胜一筹。
打开点评网站搜索淮安的各大小龙虾餐馆,推出“苏超专属”套餐或福利的商家不在少数。在淮安1415商业街区,7月4日—6日连续三天举办“苏超分会场”活动,夜晚则以“龙虾啤酒”为主题打造美食夜市,淮安本地的老牌龙虾店“许四龙虾”“孟氏龙虾”等都来了。
许四龙虾老板娘在烧虾 李欣欣摄
小龙虾作为淮安的一张名片,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淮安有“盱眙龙虾”这一顶流IP。
就在去年,盱眙尅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原本生意惨淡的商场一举变身为席卷社交平台的网红美食街,今年“五一”期间迎客15万人次,小龙虾卖掉200吨。
进入6月,“苏超”的爆火更成为盱眙龙虾消费力提升的契机。6月28日“苏超”淮安队对战连云港队当晚,尅街的700余张外摆餐桌座无虚席,小龙虾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现场直播观赛的气氛更为热火朝天。
小龙虾IP的竞逐
虽然盱眙龙虾是长三角餐饮江湖当之无愧的顶流IP,但翻开长三角小龙虾消费市场历史,在蚌埠面前,盱眙只能算是后起之秀。纪录片《虾街十年》记录了1997—2007年期间,安徽蚌埠市南山路口蚂虾街的小龙虾故事。
因为有这部纪录片,让全国人民了解到,在时间线上,蚌埠才是带火小龙虾餐饮市场的第一城。这部时长近1小时的纪录片完整地呈现了蚌埠蚂虾街从辉煌到被规范取缔的全过程。
早在1997年,蚂虾街上就有20多个摊子,全部经营油爆小龙虾,其中生意最火的店铺老板便是纪录片的三名主角:石顺利、阿亮、吴孝怀。
1998年,蚂虾街成了安徽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每天起码2万人来吃小龙虾,就连盱眙的龙虾也运来此地。但几年后,野蛮生长的蚂虾街上,油烟、噪声、治安等问题日益严重。2007年蚌埠决定取缔蚂虾街,2008年蚂虾街正式关闭,南山路迎来全面改造。
此后,蚌埠人依然爱吃小龙虾,小龙虾也从没离开过蚌埠的夏夜,但整个城市的小龙虾消费市场风头不再,从此沉寂。
龙虾节上不同口味的小龙虾 李欣欣摄
就在蚂虾街暗流涌动的那几年,盱眙县却在铆着劲发展小龙虾产业。2000年首次举办龙虾节时,盱眙迎来了3万多名外地游客,历经25年,“盱眙龙虾节”早已是龙虾江湖的超级IP。
“盱眙第一届龙虾节举办时,90%的评委都是从蚌埠蚂虾街请过去的。”蚌埠龙虾产业协会秘书长陈艳感叹,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盱眙县政府的领导还带队来蚌埠考察。
小龙虾最初火起来是在蚌埠蚂虾街,但被盱眙“取经”后,成了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这也成为蚌埠人的一个“心结”。因此,2年前蚌埠下决心在文旅上“做文章”时,最先想到的,就是以“蚌埠龙虾”为抓手,打造蚌埠文旅的“流量入口”。
“蚌埠人对本地龙虾的口味和烹饪水平非常有自信。普通市民到夏天都喜欢在自家厨房烧虾,大街小巷随便找个饭店,烧出来的小龙虾口味都不会差。”陈艳说,2023年夏天蚌埠举办第一届龙虾节期间,市民都非常支持,当地老百姓、出租车司机甚至自发为龙虾节做宣传。
承办首届“龙虾啤酒嗨玩节”的蚌埠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负责人还记得第一届龙虾节时的忙乱场景:“我们没想到现场会来10万人,客流多到连虾壳都运不出去,消费者吃完小龙虾后根本没法付款,因为人太多手机没信号了,只能紧急协调通信保障车来支援。”据电信统计,首届蚌埠龙虾节10天中,从其他城市来蚌埠的人数超过122万人次。
为扩展蚌埠龙虾这一IP的影响力,去年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蚌埠还开展了“蚌埠龙虾走进南京”的推广活动。
今年蚌埠办节有了更多经验,提前在现场铺设了有智能报警功能的燃气管道,保障安全的同时,各个餐饮商户烧虾时的火力也跟上了。此外,龙虾节对文旅也有一定带动作用。今年龙虾节期间,参加龙虾节的消费者中,有15.6%的人会前往蚌埠各个景点游览。
龙虾节的火热让陈艳对“蚌埠龙虾”这一IP的打造很有信心:“不做,就太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基础,看看能不能弯道超车一下。”
然而弯道超车并非易事,在长三角,小龙虾这一IP的竞争着实激烈。就在6月末,第24届合肥龙虾节在骆岗公园举办,为期5天的活动汇集了120家商户,参与的市民和游客近30万人次,售卖龙虾超40吨。
“说合肥是长三角小龙虾第一城,我自信满满。”合肥龙虾协会秘书长周超表示,合肥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龙虾之都”称号。10年前,“合肥龙虾”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今年又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市小龙虾年消费量超过10万吨。
小龙虾的烟火气与城市管理
或许是因为小龙虾独特的社交属性,戴上一次性手套开始剥虾的那一刻起,没有人还能兼顾手机,注意力只能专注在美食和餐桌边的同伴上。因此,它虽然因为“苏超”的火热,在夜市里又添上了一层“光环”,但实际上,多年来它一直跻身长三角美食圈的主角行列。
在小龙虾的光环背后,有繁荣,也有失落。
在夏天的合肥街头,不仅有举办了24届的龙虾节,更有1000多家经营小龙虾的餐馆。最老牌的龙虾一条街宁国路上,从大排档起家,开了30年的阿胖龙虾店里,一到晚上依然人潮涌动,在餐桌上,先炸后卤的传统口味小龙虾依然是食客最爱。同样从大排档起步,做了30多年龙虾生意的老谢龙虾店,如今老谢将生意交到了儿子手里,“合肥龙虾”这一IP,因为这些街边经营户的耕耘而烟火气十足。
合肥龙虾节现场 李欣欣摄
合肥的夜因为小龙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平衡好都市烟火气与夜市带来的油烟噪声、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监管难题?20多年前,合肥改造市府广场时,一众生意红火的小龙虾排档不得不另觅落脚处。对此,合肥将宁国路打造为龙虾一条街,在规划街区时,和邻近小区适度分离,并邀请大排档老板们入驻室内,阿胖龙虾、老谢龙虾等陆续搬入了宁国路,在市政环境得到治理的同时,也让小龙虾商户们得以继续做生意,城市的烟火气被延续下来。
餐厅老板们发现,小龙虾进入餐厅后,不但没有失去魅力,反而因为避免了油烟噪声扰民、外摆影响交通等问题,生意做得更顺了。因为小龙虾的人气居高不下,合肥的小龙虾餐厅也越来越多。不少餐馆都以小龙虾为招牌,同时推出徽菜、川菜等其他菜品,既丰富了食客的用餐体验,也提升了顾客的回头率。
如今,合肥打造了宁国路、罍街等七大美食街区。以罍街一家小龙虾店为例,三层楼的店铺中,一边保留了半开放区域,让食客感受到路边摊的气氛,对着小龙虾档口、在半开放的空间里吃小龙虾,无疑是对美食街区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今年合肥龙虾节选址在骆岗公园,场地开阔、交通便利,在远离居民区的同时,又让市民游客能方便地抵达。
反观蚌埠,在2008年蚂虾街正式关闭、道路改造后,不少当地的小龙虾经营户离开了蚌埠,去合肥、南京等其他城市开店,有的经营户将小龙虾店做成了“新城市”的人气馆子,但“蚌埠龙虾”的名气很快被“盱眙龙虾”“合肥龙虾”淹没。
蚌埠市中心的新晋网红“阿财老铺”将龙虾清洗的过程展现给食客 李欣欣摄
“十几年前,在城市整治道路的过程中,噪声油烟没了,道路通畅了,但烟火气也淡了,蚌埠龙虾那么热闹的美食街,人气就慢慢流失掉了。”一位蚌埠文旅人士由衷地感叹,“眼看人家把握了市场的需求,做得这么好!我们也想重新找回这份失落的梦,也梦想成为美食之都啊!毕竟蚌埠还是有过‘开山之作’的。”
不过,这名文旅人士认为,一座城市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小龙虾等美食仅仅是“助攻”和“引流”的载体,通过龙虾节、网红小龙虾餐馆等,将游客吸引过来之后,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城市IP建设的时候。和长三角其他小龙虾之城相比,蚌埠的景区配套、文创产业、街区氛围等各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蚌埠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把流量变‘留量’,需要将城市的文旅资源更好地呈现给大家”。
江苏多个城市也在探索如何将“小龙虾+文旅”这一模式更好地融合,“苏超”期间,小龙虾消费场景正不断被拓展。如何进一步激活烟火气,让小龙虾这一最接地气的美食成为夜间消费的引擎?这给各地的城市管理能力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盛康配资-线上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具体流程-高杠杆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