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我去!这队排得比春运还夸张!"老王蹲在洛阳国家牡丹园门口,看着乌泱泱的人群直嘬牙花子。这些追剧女孩们举着手机,在隋朝牡丹王前面挤成一团,那架势活像超市抢购打折鸡蛋。朋友圈里清一色的"盛唐大片",构图、姿势、滤镜,全都跟《锦绣芳华》里杨紫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你要问她们这株牡丹有啥来头,十有八九得抓瞎——这可是活了一千多年的老古董,武则天时期嫁接的"活化石"啊!
当初《锦绣芳华》剧组可没少挨骂,网上都说他们"钱多烧得慌"。放着好好的绿幕不用,非要去黄河滩上种真花,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后来杨紫的养花笔记被扒出来,好家伙!连牡丹冬眠期的温度都要精确到0.5℃,这哪是养花啊,简直比伺候月子还精细!再看看隔壁某仙侠剧,塑料假花糊弄观众,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现在观众可精着呢,谁在认真做事,谁在糊弄人,一眼就能看穿。
要说这剧组也是够拼的,硬是花了三年时间把这片牡丹园打造成了"活态博物馆"。可如今这情况,游客们就认准了"杨紫同款机位",谁还关心背后的故事啊?国际牡丹园那"夜光牡丹",技术可是从唐朝烛火夜宴的场景复刻来的。结果呢?游客们举着补光灯就往花丛里冲,活像一群夜间施工队。讲解员老李直叹气:"这可是《栽植牡丹法》里传下来的手艺,跟当年武则天赏花是一个路子!可谁听啊?都忙着发抖音呢!"
看看西安不夜城那人挤人的场面,活脱脱就是"丧尸围城"的现场版。襄阳那个唐城更惨,戏拍完直接变成了"鬼城"。洛阳现在最该担心的不是人多,而是游客来了就拍照,拍完就走人,文化半点没带走!要我说啊,与其让游客们抢那几个固定机位,不如搞点新花样。晚上开个夜游讲解场,把当年种花的老师傅请来现场教学,这可比请十个杨紫当导游都管用。再弄个唐代斗花擂台,让游客们体验一把古人的雅致。那些卖牡丹饼的阿姨们也别光顾着吆喝了,教教游客怎么做古法胭脂多好?到时候晒朋友圈,可比单纯发个定位高级多了。
现在赶着去拍照的人可得抓紧了,花期就剩最后二十天。不过要我说啊,去之前最好带本《洛阳牡丹记》,至少得分得清魏紫和姚黄再按快门。别学那句"花开堪折直须折",折的可不是手机和补光灯!剧组当年埋的有机肥让这些牡丹开了三年,可别让咱们的旅行记忆三天就蔫吧了。你说这大老远跑一趟,到底图啥呢?是图那朋友圈的九宫格点赞,还是图个"我真见过盛唐"的底气?
本文只是休闲娱乐,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盛康配资-线上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具体流程-高杠杆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