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受害者心理?
简单来说就是:遇到问题总觉得 “都是别人 / 环境的错,我根本没办法改变”,只知道抱怨却不行动的一种想法。
当一个人将生活中的不如意、挫折或失败主要归咎于他人、环境、命运的时候,就会忽视自己可能拥有的选择权、责任感和改变能力。
受害者心理会导致:
消极被动与无力感:认为自己是命运的被动承受者,失去行动的意愿和动力。
抱怨与怨恨:持续聚焦于不公和伤害,滋生负面情绪,破坏人际关系。
逃避责任:拒绝承担个人责任,阻碍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自我设限:强化“我无法改变”的信念,限制自身潜能的发挥。
阻碍幸福:沉浸在受害感中,难以感受快乐、感恩和满足。
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心态,那要如何摆脱这种心理模式呢?
以下两本书,给出了答案。
展开剩余85%01
《终身成长》
书里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受害者心理与固定型思维高度相关,固定型思维者倾向于:
把挫折和失败当成是对自己 “行不行”、“有没有价值” 的最终判决,一遇到事儿就只会可怜自己或者怪别人。
说白了,这种思维模式,就是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是徒劳的,因此面对困难倾向于放弃或找借口。
这种思维,会导致在行动上害怕挑战,因为挑战可能暴露不足,威胁其自我价值感。
相对应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培养;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将挫折和批评视为宝贵的反馈信息,从中学习;专注于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
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从“证明自己”转向“发展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自然就摒弃了受害者心理!
以下列举三个情境,帮助大家理解:
职场:固定型思维者认为 “老板针对我”,成长型思维者会思考 “我如何提升自己?”
感情:固定型思维者抱怨 “TA 毁了我”,成长型思维者则反思 “我从这段关系学到了什么?”
经济:固定型思维者感慨 “社会不公”,成长型思维者会行动 “我能做什么增加收入?”
即使外部环境不完美,我们仍然拥有选择如何应对的权力。摆脱受害者心理,不是否认困难,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从而真正改变现状。
书里说道:“真正的自信源于 “我永远可以变得更好” 的信念,而非 “我已经足够好”的幻觉。”
成长型思维说白了就是相信 “人能越活越厉害”,跟那种 “我就这样了,啥都怪别人”的受害者心态完全不一样。
这种思维让人不要盯着现状唉声叹气,也不要一味抱怨环境和他人,而是专注思考如何进步。遇到困难不必慌乱,将其视为提升能力的机会;事情没做好也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多反思可以改进的地方。
想要摆脱“受害者心理”,首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02
《被讨厌的勇气》
绝大部分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受害者心理往往表现为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与行为,从而丧失对自身生活的掌控权。
当一个人持续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自然就会忽略自己,从而导致情绪失控。
书里提到一个观点:我们不是因为过去的创伤而痛苦,而是为了维持某种心理状态,比如逃避责任,而选择性地利用过去。
受害者心理本质上是一种 “自我设限的舒适区”,通过扮演 “无辜者” 来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
正如书里所说:“你之所以不改变,是因为自己下定了不改变的决心。”
书里给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用 “课题分离” 切断情绪绑架。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明确他人和自己的课题。
他人的课题:他人如何评价你、如何行动,是他人的自由,你无权干涉。
自己的课题:你如何对待自己、如何行动,是你的责任,无需他人批准。
具体怎么做?
1.当因他人评价焦虑时:问自己 “这是谁的课题?”(答案:他人),告诉自己 “他的看法是他的事,我只需做好我的事”;
2.当因他人行为不满时:问自己 “我能控制他的行为吗?”(答案:不能),转而聚焦 “我能如何回应?”(如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
3.当想抱怨环境时:问自己 “我是否在逃避自己的课题?”(如因害怕失败而归咎 “竞争太激烈”),回归 “我能做什么改变现状?”。
课题分离不是冷漠,允许关心他人,但不替他人承担责任,就像 “我可以倾听朋友的烦恼,但不必为他的选择负责”。
改变的核心是勇气,书里强调 “人可以随时改变”,但需要 “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
放下 “受害者” 的借口,直面选择的责任,才能跳出 “自我设限的舒适区”,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权!
03
结语
受害者心理会让人陷入一种看似安全的状态,在 “无力感” 和 “抱怨” 中停滞不前,以舒适的方式持续承受痛苦。
《终身成长》和《被讨厌的勇气》这两本书告诉我们:
1.别觉得能力是固定的,其实努力就能进步。遇到困难别慌,这都是让你变厉害的机会,多试试就能突破自己。
2.别太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咱们管好自己能做的就行,别总琢磨 “为啥倒霉的是我”,多想想 “我能做啥改变现状”,办法都是自己找的。
3.从小事开始行动,比如主动看一本书、学个简单技能。每次做成一点小事,心里就会明白:我能做到一些事,生活是能慢慢变好的。
记住:受害者心理是一种选择,但你永远可以选择另一种人生 —— 主动、勇敢、充满可能性的人生。
想改变,现在就行动起来:
写下三个你最近抱怨的事情,用成长型思维重新解读它们。
今天就尝试一次 “课题分离”,专注于自己能控制的行动。
记录下每一次 “小成功”,哪怕只是主动微笑打招呼,这都是你打破受害者循环的证据。
你比想象中更强大,因为真正的力量,永远来自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改变的决心。
参考文献:
《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发布于:广东省盛康配资-线上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具体流程-高杠杆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